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 邮编:230000
  • 电话:13965681383
  • 地址:安徽巢湖居巢区长江西路南侧185号

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路径

来源:火狐体育吧    发布时间:2025-04-03 08:19:48

  民营经济作为我们国家的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稳步的增长、促进就业、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在2025年2月17日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要“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和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这些顶层设计清晰地展现出政府对民企“鼓励”的态度将多于“规范”的趋势已经显现。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实践,是推动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运行必然的联系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既承担着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微观功能,又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彰显“两个毫不动摇”的制度优势,通过产权保护法治化、市场之间的竞争公平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塑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共生共荣的良好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持续扩容提质,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民营经济主体达1.81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96.37%,较十年前增长超4倍,其中非公有制企业5554万户、个体工商户1.25亿户,形成“56789”基本格局(50%税收、60%GDP、70%创新、80%就业、90%市场主体)。从行业分布看,民营经济高度集聚于服务业,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占比均超 97%,构成民生服务主力军;浙江、广东等民营经济大省中,其 GDP 占比稳定在 60%-70%,成为区域经济主引擎。就业端呈现“双主导”特征:民营经济吸纳80%以上城镇就业,新增岗位贡献超90%,既支撑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基本盘,又通过餐饮、物流等服务业拓展就业新空间,形成“制造业稳就业基本盘+服务业扩就业新空间”的双重支撑格局。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以市场主体的广泛性、行业分布的普惠性、就业承载的基础性,持续夯实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

  在新兴产业与新质生产力领域,民营经济持续发挥主体作用。2019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新设非公有制企业占比稳定保持在90%以上,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达90.2%、高技术服务业93.3%,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占比93.4%,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更达94.6%,形成全链条创新生态。在5G 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赛道,通过持续高强度投入,推动技术产品化与场景落地。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正以市场主体的灵活性,承载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战略使命。

  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核心在于构建法治保障、市场公平、创新驱动的可持续生态。然而,当前民营经济的“不健康”表现形式大多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策环境存在“玻璃门”,即非公有制企业在行业准入、资源获取等领域遭遇的“名义开放+实质限制”现象。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投资,但在真实的操作中,非公有制企业仍然面临着各种隐性壁垒,难以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

  (二)金融供血的“贫血症”,即信用评估体系滞后导致的过高风险定价。非公有制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相对不足,导致非公有制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综合成本仍比国企高2.3个百分点,这一现象能够充分反映“贫血症”的严重性。

  (三)管理制度存在“家族式管理铁笼”。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传统,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决策不够科学,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在缺乏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基础上,往往存在着任人唯亲、决策缺乏民主等问题,也会导致其没办法吸引到优秀高端人才。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民营经济定位为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明白准确地提出通过政策支持、环境优化、创新驱动、就业保障等多维度举措,释放民营经济活力。针对以上问题,应对症下药。

  (一)以法治+市场双轨制打破准入壁垒。《政府工作报告》精确指出,在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和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家合法权益”;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做法,制定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这些均为打破民营企业的行业准入壁垒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精准滴灌+直接融资”金融生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科学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以此实现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精准”支持;在深化长期资金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的基础上,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并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这同样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机会与空间,从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三)以治理现代化重构企业基因。《政府工作报告》中精确指出,要“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有助于优化非公有制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助力非公有制企业在决策层面实现科学性与民主性的统一,从而防止非公有制企业短视化行为的出现,实际做到稳扎稳打、目标长远,同时稳定的管理机制与合理的激励机制也能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进入非公有制企业,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智力支持。

  (一)要破除隐性壁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核心,建立政策执行穿透式监督管理机制,将“非禁即入”原则落到实处。重点推进垄断行业开放试点,明确民企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建立“政策沙盒”容错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在合规框架内探索民企准入创新路径。通过数字化政务平台实现准入流程透明化,配套相应的非公有制企业准入反馈制度,确保政策制定与执行充分吸纳民企诉求。

  (二)要构建多元融资生态体系。深化金融机构差异化监管,推动普惠金融与供应链金融融合,创新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新模式。设立科学技术创新专项金融工具,引导长期资本(如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股权投资。探索建立全国性非公有制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政府+企业+银行”风险共担机制,降低民企融资门槛与成本。同时,优化长期资金市场分层服务,扩大北交所、科创板对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的包容性。

  (三)要激活内生动力。以“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引,推动民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机制吸引和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管理梯队。通过数字化治理工具提升企业决策科学性,配套合规相关的专项制度、部门与岗位,强化风险防控。此外,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完善高品质人才引进的税收优惠与服务保障,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